3D打印混泥土強度的測試方法與標準研究
3D打印混泥土强度的测试方法与标准研究
材料特性分析
3D打印混凝土具有显著的各向异性特征,其强度发展呈现“早强快硬、后期稳定”的规律。典型性能参数显示,2小时抗压强度达10~20MPa,28天抗压强度稳定在50~60MPa,且层间黏结强度需≥1.5MPa。材料特性测试需涵盖立方体抗压强度、轴心抗压强度、静力受压弹性模量及劈裂抗拉强度等指标,同时需考虑打印方向(X/Y/Z轴)对力学性能的影响。中国建筑材料协会标准T/CBMF XX—202X明确要求,试件制作需严格遵循打印路径设计,并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进行加载-卸载循环测试,以精确评估弹性模量及极限强度。
测试方法与标准
现行测试标准体系以GB/T 50081-2019为基础,结合T/CECS 786-2020等团体标准构建。关键测试方法包括:可打印时间通过初凝时间80%控制,流动性采用坍落扩展度法测定,层间劈裂强度需按C20~C60分级达到0.8~3.5MPa。质量检验涵盖原材料验收、拌合物性能抽检及硬化混凝土性能评定,需符合GB 50300、GB/T50107等规范。特别强调,3D打印构件需进行全数目外观检查及尺寸偏差检验,耐久性能需满足JGJ/T 193要求,且层间缺陷检测可采用CT扫描技术实现量化分析。
强度影响因素
层间强度薄弱是3D打印混凝土的核心挑战,主要受层间间隔时间、喷头高度及材料配比影响。研究表明,延迟时间超过30分钟将显著降低黏结强度,而喷头高度每增加2mm可导致抗拉强度下降15%~20%。优化策略包括:控制骨料粒径≤16mm且不超过喷嘴内径1/3,掺入硅灰/粉煤灰提升界面密实度,添加0.5%~2%短纤维增强层间韧性。此外,纳米黏土可改善湿压强度,聚羧酸盐减水剂需严格控制在1.1mL/365g以内以平衡流动性与建造性。标准制定需兼顾材料创新与工艺适配,如T/CBMF XX—202X已明确规定打印设备定位精度±1mm、挤出速率与打印速率匹配验证等强制性条款,以保障施工连续性与结构安全性。
